中新網南昌8月20日電 (範文娟 彭向農)“政府把心鋪在我們老百姓的腳下啦,年久失修的老路好走了,晚上出門還有路燈,再也不怕摔倒了”。77歲的鄧冬香在乾明巷住了有50多年,這膠原蛋白條位於江西吉安市中心城區的一條老巷子,基礎設施薄弱陳舊。
  在城市化進程中,老城區多存在基礎設施陳舊,路不平、水亂流、燈不明等問題,針對市民反應的問題,2011年,江西吉安市從環境改造破題,開展無記憶體物業管理小區和小街小巷“兩大改造工程”,三年來完成了212個無物業管理小區改造,讓10萬居民受益。
  城市化進程中“被遺忘的角化療飲食落” 居民:猶如生活在貧民窟
  31年前,吉安市民周淑珍住進了企業職工住宅區專建小區,幾年後,隨著企業改製,住宅區沒了人管。“燒烤20多年來,小區里到處都是違章建築,居民養豬養雞,這裡也成了老鼠、蒼蠅、蚊子的好居所,一旦下雨,小區里雨水四流,小雨成溪,大雨成河,完全出不了門。”
  近年來,隨著企業改製、政府職能轉變以太平洋房屋及新型城鎮化推進,大量像周淑珍一樣的“單位人”變為“社會人”,越來越多的“農民”變為“市民”。在吉安市中心城區吉州區,大批企業改製後有2萬多人歸屬於社區管理,每年也有一萬多農民變為“市民”。
  “小區雖處在城市中心區,但是環境髒亂差,是被城市遺忘的角落,猶如生活在貧民窟。”隨著中心城區的快速拓展,一邊是功能完善的現代小區,一邊是路不平、水亂流、燈不明的無物業小區,環境發生鮮明反差。
  如何解決好高樓大廈旁邊老住宅區路不平、水亂流、燈不明等問題,縮小新老城區之間“不和諧”的反差?
  吉安市委書記王萍說,髒亂差的老城區決不是現代新城的無奈背影,拓展新城不忘舊城改造,針對老城區路不平、燈不明、水亂流等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,提出了“鋪平群眾出行路、點亮百姓門前燈、凈化居民小環境、清理社區下水道、貫通城區排污管、連上沿街綠化帶、平安社區群眾創”的改造要求。
  老城吉州區從環境改造破題,開展無物業管理小區和小街小巷“兩大改造工程”,2011年以來投入6000萬元,開展環衛基礎設施配套、城中村棚戶區改造、農貿市場提升等十大專項整治活動,拆除違章搭建2.9萬平方米,新建小廣場、小游園、小綠地96個,完成212個無物業管理小區改造,讓10萬居民受益。
  建設人文社區市民:鄰裡之間聯繫的情感紐帶
  “以前只能在家裡悶著,現在每天都安排的滿滿的,有了好去處。”每天早上10點,家住吉安市吉州區永叔路街道保太巷社區的許鑫玉,便會帶著薩克斯管到社區里的居家養老日間照料中心,同鄰裡居民分享音樂。
  針對現代社區鄰裡間交流少,缺乏聯繫紐帶,雖對門相望,卻形同路人,吉州區創建“人文社區、溫馨家園”,為鄰裡間搭建互幫互助互動平臺,在每個街道都建設社區服務、文化活動、全民健身活動、衛生服務、就業創業服務、居家養老助殘服務、托幼早教等活動中心。
  2014年以來,在政府資金的撬動下,吉州區拉動了社會投資5000萬元,短期內建成了居家養老、文化體育、健身娛樂等社區性服務小場所、小游園50多個。為孤寡老人、殘疾人、留守兒童提供了個性化服務,廣大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文化、體育、健身等公共配套服務。
  吉州區委書記徐明告訴了記者一組數據,全區10個居家養老中心、33個日間照料中心給6000多名老人幸福晚年。每個社區都設立了愛心慈善超市,2013年通過愛心慈善超市發放救助物品3000多件,救助困難群眾9000多人,投資6000多萬元的吉安市社會福利中心社會化運行,鰥寡孤獨盡開顏。
  此外,吉州區還健全了網格化管理機制,建立區、街道、社區、網格四級管理服務信息平臺,將全區劃分為305個區域網格,配備網格員1000多名,構建了“社區有網、網中有格、格中定人、人負其責”的工作模式,讓居民“有話可以隨時講、有難可以隨時幫、有事可以隨時辦”。
  吉州區從實際出發,積極探索實踐社區建設,從推動共駐共建到創新社區管理,從優化服務到共享文明,形成了具有原創意義的“吉州模式”,被國家民政部列為向全國推廣的“吉州經驗”。
  “現在的生活極好哦,身邊生活環境煥然一新,心情舒暢,”許鑫玉說,社區會經常組織鄰裡互動,開展“社區文化藝術節”、“鄰裡情文化周”等社區文體活動,讓鄰裡間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,從陌生人變成熟悉人,甚至知心人。(完)  (原標題:江西吉安建設人文社區 欲破解社會治理難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sonbp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